今年过年的时候,我们亲戚大团聚。我的亲戚们都说他们是我的粉丝,看过我写的很多文章,非常喜欢。就连我姐夫的母亲,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,一位广西老...
今年过年的时候,我们亲戚大团聚。
我的亲戚们都说他们是我的粉丝,看过我写的很多文章,非常喜欢。
就连我姐夫的母亲,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,一位广西老奶奶,说起我写的葛洲坝记忆系列文章,还滔滔不绝,信手拈来,我文章里面的细节老奶奶背得滚瓜烂熟,让我非常感动。
我的舅舅说他是也我的粉丝,他一篇一篇分析了我写的文章,优劣之处都一一道来。
他说我的文章写得不错,情感细腻,文笔生动,让人共情,让人被吸引着深入文章里。
最后他给我提出建议,就是我在写作文史类文章的时候,要能更加深入一些,更深厚一些,对文章历史背景描述更丰富一些,对档案资料整理更多一些。
我心觉惭愧,在众多亲戚面前,也是我最忠实的粉丝面前既有感动又自感不足,压力山大,觉得需要努力的地方很多很多。
闲话少说,还是回到二马路。
2017年,我在西陵区二马路这边驻点工作。
工作之余有时间我都会捧着本书看,在二马路一两个月时间,我利用业余时间,看完了莫言的小说《檀香刑》等小说,也写不少文章发在微博上,引起了很大关注。
在二马路的时候,一旦没事有空闲时间,我就会走街串巷在几条老街小巷子里瞎转悠,寻觅历史。
记得有一天是抗战胜利纪念日,听说二马路旁边的平和里有两处慰安所遗址。
我决定去找一找,我边走边寻找,询问住在这里的老住户,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,后来终于找到了这两处地方。
一处里面还住着两个老人,和普通民居无异,在征得别人的同意后,我走进不大的老房子里,老屋经过几十年风雨,改造很大,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模样。
另外一处就在附近,一处转角处,即将拆迁,门口的墙壁上写着大大的拆字。
一扇不大的木门紧紧关闭,我等了一个小时,临近中午,铁将军把门,我有些扫兴准备离去。
突然看到一个大婶穿着清洁工黄色背心,拿出钥匙开门。
我表明来意,跟随进去看看。
大婶同意,她说自己是这片区域的清洁工,在这里租住,一个月两百块钱。
当我跟随她走进幽暗而狭窄的房子里,心情十分压抑。
走进老屋,我顺着腐朽的楼梯,爬上咯吱做响的木台阶,就上了二楼。
二楼是筒子楼,不规整的排列着六、七间单间。
这些狭窄的房间,并不是整齐划一排练在一层。
有的在二楼的拐角,有的顺着二楼平台排列,还有的在更里面幽深的通道里面。
房屋具体的细节我就不再赘述了,以前我曾经在一篇关于二马路的文章里写过。
总之看完了这里以后,我心情沉重,立即写了一篇关于二马路慰安所的文章。
那天是抗战胜利纪念日,我把此文发在了我的新浪微博账号上。
文章发出去以后,我对此文文章阅读量也没有过多奢望。
本来粉丝也不太多,加上平时已经习惯于每篇文章阅读量一千左右而已。
没有想到第二天我早上起来,看到这篇文章阅读量竟然突破三万。
我过细一看,原来当天晚上,这篇文章被一位著名开国将军的儿子转发了此文。
这位开国将军的儿子在微博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账户,粉丝众多。
也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转发,这篇文章的阅读量一下子达到了几万。
一篇文章的阅读量达到几万,让我有些惊讶。
这篇文章可以说对二马路片区引起重视与后面的一系列大动作,对这片区域进行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。
开国将军的儿子,不仅仅转发了我的文章而且还私信给我鼓励我努力写文章,多写历史文化类文章,多出精品,让更多的人记住历史,增强爱国意识。
后来关于二马路,我相继写了几篇文章发表在各类平台,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度。
由于手头缺少翔实的档案资料,我并没有从史料的角度过度的挖掘与抒写二马路的前世今生,也没有去深度挖掘这里的历史建筑史料,我更多的是从个人感官来抒发感情,写作了几篇类似大散文的文章。
就像我这些年写的作品,由于资料缺乏,更多从散文题材来写。
这些年来我写了很多游记,游记就是不需要深入剖析,可以写写见闻与感受即可。
不需要写很多的历史背景,更不需要为某一个观点发表意见。
我觉得当一个作家很难,因为写作不挣钱,在社会上作家的身份认可也不高。
有时候写作又会因为各种原因以及历史背景资料疏漏,而招致非议,甚至受到攻击。
如今社会浮躁,因为无论你的文章怎么好,总是会有人觉得你写的不好。
无论你的观点是如何,你总是会面对一部分读者的对立观点。
所以在经济浪潮下的社会,金钱至上,有钱有理的思潮下,写作就不再是受人尊重,让人羡慕的行当与职业。
所以很多时候,不是不想深入,而是深入了不一定有多少人愿意去看,甚至会给自己招来麻烦,但对文学的挚爱,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,又让我不得不拿起笔来,笔耕不辍,为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发挥光和热。
昨天几位炎黄文化研究会专家,聚集一起讨论二马路历史建筑保护问题,又让我想起了我一次次走进二马路的经历,以及那篇被开国将军后代转载文章的往事。
去年李明义老师送给我一本书《沧桑二马路》,我如获至宝,细细品读。
看完以后让我对二马路的前身今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。
阅读此书,一百年前,那个曾经商业萌芽,逐渐步入繁华的二马路的街区景象生动的在我的眼前呈现。
那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随着老师们的细致入微的描写,在我的眼前活起来。
一百年前的二马路通了电话,那里商业业态齐全。
繁华的商业街区逐步发展起来,遗憾的是却因为日军的侵略,颇具规模的金融商业街区,被恶贯满盈的侵略者烧毁殆尽。
历经沧桑,经历浩劫的二马路,呈现出破败不堪的模样。
这里有着太多说不完的故事,道不尽的沧桑。
它就二马路历史街区文化积淀非常深厚,一栋栋历史建筑记载了一件件历史事件,和一段段厚重的历史岁月。
它像一个布满皱纹的老人一样,等待着更多的人去认识他、去品读他、去读懂他。
二马路历史街区文化积淀非常深厚,一栋栋历史建筑记载了一件件历史事件,和一段段厚重的历史岁月。
如何保护这些历史建筑,如何在保护中开发。
是否修旧如旧这些历史街区,是考研相关部门的一个命题。
如何让沧桑二马路焕发新生,让更多市民走进这里、了解这里,把这里打造成网红街区。
让年轻人愿意到这里,亲自体验和寻找这里所发生的一切,是一件值得有关部门去认真思考认真做的事情。
《沧桑二马路》这本书找到了一个答案,无疑为二马路历史街区的保护贡献了聪明的才智。
这本书为二马路即将到来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,也起到了智囊团作用。
这本书也为保留二马路沧桑百年的历史印迹,为挖掘记载这里的文化史料,为见证这些历史建筑沧桑历史,为丰富这里文化底蕴留下很多历史资料,为宜昌历史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。这几天看到二马路开发利用又有了大进展,兴致之余,我把这篇《又说二马路》一文发出来,与各位朋友分享,希望更多人关注这里,希望更多人爱上历史文化,希望此文为二马路历史文化建设再添砖加瓦,谢谢!。